www.xuanhanlaw.com
环境保护论文(2019)
如何提高企业环境应急与责任防范水平
川律协环资委 秦锐
一、前言
人类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充分受市场需求和追逐最大利益的驱动,市场经济的通用法则对企业的环境保护失效,环境监理乏力。加之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仍未跨越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相对薄弱,不可避免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当前企业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领导对环保治理素质不高,环境管理难度很大。由于企业缺乏统一、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分散,规模小,基础设施难配套,污染防治难集中;加之项目多是选择资源消耗型,投资决策和管理的不规范化,形成了点多、规模小、行业复杂、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建设项目监理疏漏,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向农村进行转移。同时,企业缺乏必要的自我积累机制,污染治理投入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目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情况
2009年,我国化工业排放废水29.70亿吨,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14.20%,其中,排放化学需氧量42.7万吨、氨氮8.8万吨;2011年,行业排放工业废水28.72亿吨,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13.50%,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32.80万吨、氨氮9.30万吨。2011年化工行业废水排放量较2009年在总量及占比方面均有所下降(环境保护部:2011年环境统计年报),但污染减排任务仍十分艰巨。其存在问题的根源如下:
1、企业本身没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相关的管理部门没有做好监督工作,环保设施没有落到实处。因为一些企业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不重视,抱有侥幸的心理或是对环评缺少认识,不进行深入理解其中所提到的要求及建议。建设项目时,没有重视及落实其环保设施的施工或者执行时打折扣,未对所有的污染物进行相应的处理。其中,很多企业存在漏建生活废水处理实施,有些企业虽然建造了废水处理设施但不能满足最低处理能力,管理部门检验时如果对其中的问题未有及时的发现并且提出对应的改善措施,便会可能导致已建好的废水处理设施对于超负生产与废水长期处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监测验收时很难对相关设施做出合理性的科学评价。
2、企业大多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人才匮乏,缺乏必要的自我积累机制;所以企业易造成产品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能耗、物耗高;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污染严重,治理水平低下,仍未摆脱掠夺式生产和粗放的经营模式;加之资金不足,企业发展缺乏后进,污染治理投入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并且,新污染源得不到有效控制。由于以上两种原因,加之环境规划与乡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建设项目存在未批先建,造成环保部门对新污染源扎口把关十分困难。由于行政干预不当,造成企业普遍存在违法现象;再加之当地政府关停力度不够,环境监管乏力,使新污染源得不到有效控制。加之,老污染源治理进度缓慢。一是环境治理资金得不到保证,环保资金的投入与经济建设资金的投入严重不相适应;排污收费额小量大,起不到以收费促治理和积累资金治理污染的作用;环保治理专项资金对企业来说几乎不可能,专款专用也就成为空谈。
3、是环保治理技术及人才严重匮乏。5排污收费未做到足额征收。由于企业的短期经济行为,导致有些企业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企业面广量大,企业领导对环保认识不足,效益欠佳,管理落后,环保法中的有些条文实际可操作性比较差,难以做到足额征收,加之环境宣传、环保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能源结构不合理,环保工作起步比较晚,历史欠账比较多;因此,必须下大气力加强环境宣传,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三、如何改善和加强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对应
1、提高企业领导的素质,解决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思想认识问题,切实把基本国策落到实处。提高企业的领导素质,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淘汰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能耗、物耗大,经济效益差,长期亏损及污染严重的企业。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
2、坚决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决不能先污染、后治理,要层层把好关口。一是企业自己把关,所上项目均要符合环保要求,符合产业结构。二是乡镇、政府要把好引导关,要引导企业向少污染、无污染的方向发展,提高科技含量,优化产业及产品结构,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采取能耗、物耗小,污染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坚决杜绝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三是环保部门要严把“三同时”关,所有的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技术改造和挖潜的项目,都要严格审查、严格审批,并对新上项目加强验收工作,污染物要达标排放。四是协调好监察、发改、经信、土地、住建、工商、税务等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从严从快查处环保违法案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在污染治理方式上,由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并重;结合乡镇规划,走集中治理的路子。而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则是有效促进各项环保指标顺利完成的重要举措,责任制的签订、检查、落实、考核、奖罚均要与乡镇负责人的职务升降挂钩,实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之上,建议政府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在干部离任时进行审计;以有利于形成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加快老污染源的治理步伐。一是强化经济手段,促进企业加快治理。严格征收标准,扩大征收面,做到排污费的及时足额征收;依法征收的排污费要高于企业的治污成本,以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完成治理,达标排放。二是增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企业要克服困难,舍得牺牲部分眼前利益,多渠道筹措资金,以加快老污染源的治理步伐。三是加大技术投入。建议区党校增设企业干部轮训班,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以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四是转变治理思路。在污染防治上一定要转变思路,要从以往侧重于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变到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推行清洁生产,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上,从高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的双轨控制。
4、强化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环境宣传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因为环境保护工作不是环保一个部门的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全民的重视和参与。一是环保部门要抓好自身建设,搞好对企业及职工的宣传教育工作,促进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二是广泛开展环保基础教育活动,在中小学要广泛开设环保基础课程,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三是利用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媒介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宣传。四是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及其负责人要予以公开曝光,并从严进行处罚,包括经济的、行政的,甚至是法律的手段来维护环保法的严肃性;以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氛围,以促进经济建设健康、持续发展,造福民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四、风险预测和突入解决的方案
1、企业须高度重视环境风险防范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许多企业在面临巨大市场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受到各种环境风险的制约。环境风险一旦转化为突发环境事件,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必然受到影响,而且用于恢复生产、环境修复以及损害补偿的费用更为昂贵。
随着《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的颁布,企业的环境信息将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负面的公众舆论和社会评价势必对企业形象和信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具备防范环境风险的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保持警惕,全面排查诊断企业从建立到生产、储存、流通、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中的环境风险,预防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2、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
一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应急处置,预防先行。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做好风险防范措施。与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相比,事先防范成本较低且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必须树立充分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在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强对相关环境的数据监测,坚持防控在先、预警在先,排查隐患,防患于未然。
二是部门联动、权责统一。在应急处置的过程中,企业应遵循各部门联合管理的原则,明确分工,做到权责统一。由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这对企业如何合理应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负责人是企业内部应急处置的最高指挥者,应负责安排并督促企业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同时,企业各部门必须积极响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排查隐患,切断污染传播途径。
三是信息通畅、快速响应。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企业必须保持信息通畅,对内要求各部门信息共享,查明风险源以及污染源相关数据,实时发布监测数据与应急状况;对外要求企业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县级以上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部门的领导,切实履行环境安全职责,按规定主动报告事故情况,参与救援与处置,配合事件原因和责任调查。
我国相关法律对企业在预防突发环境事件中应尽的义务作了详细规定。《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规定:“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调查期间应当依法配合调查工作,接受调查组的询问,并如实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数据、记录等。
3、构建全过程应急管理体系
环境保护部审议通过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环保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定位,从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4个主要环节构建全过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首先,采取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完善基础设施等风险控制措施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制定本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除了一些特定行业,企业应从5方面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即资料准备与环境风险识别、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分析、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应急管理差距分析、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划定突发环境事件等级。
其次、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队伍,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点,对企业的环境安全隐患进行定期、定点的检查,明确检查、巡查的频次,建立整改落实和跟踪督查的保障机制,并建立排查档案。对于发现后能够及时治理的安全隐患,企业应当立即采取治理措施,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对于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治理的环境安全隐患,应当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及时消除隐患。 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企业应当按照环保部门的有关要求和技术规范,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包括有效防止泄漏物质、消防水、污染雨水等扩散至外环境的收集、导流、拦截、降污等措施。
最后、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企业应做好应急保障工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撰写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演练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要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知识培训。同时,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装备和物资。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环境治理机构和投保环境责任险等措施,提高自身环境风险管理的能力,降低自身和社会的损失风险。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下,我国在防范和处置企业突发性环境事件上取得了巨大成效。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落实是一项长期工作,企业必须重视环境风险防范,形成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积极有效地防范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突发性环境事件带来的危害。
2019年9月9日